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青城山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廟,千年禪林泰安寺曾在四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幾近全毀。巨大的地震災難可以讓神圣莊嚴的寺廟頃刻垮塌,然而,大慈大悲度盡天下眾生的佛門信念卻始終在廢墟中屹立不倒。
2012年5月24日上午,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泰安古鎮鐘鼓齊鳴,群賢畢至,盛典宏開。由四川省佛教協會、成都市佛教協會主辦的青城山泰安寺重建竣工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在此隆重舉行。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佛教協會會長永壽法師,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西省佛教協會會長純一法師,四川省佛教協會咨議委員會副主席清德法師,江蘇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大初法師,四川省佛教協會副會長演法法師、意寂法師、大恩法師、素全法師、如意法師,印度菩提迦葉中華大覺寺方丈日照法師等諸山長老;中國道教協會副會長、四川省道教協會會長唐誠青道長,四川省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成都市伊斯蘭教協會會長沙福權阿訇等宗教界領袖;原煤炭部常務副部長韓英,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王增建,四川省宗教局副局長楊伯明,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等政府領導;香港陳廷驊基金會信托人、香港南豐集團董事、總經理唐國通先生,香港陳廷驊基金會授權代表、香港南豐集團上海公司董事王松齡先生等捐建方代表人,與來自四川、陜西、重慶、貴州、廣東、浙江、福建等地佛教界高僧大德,及社會各界知名人士、佛教四眾弟子共計2千余人參加了此次盛會。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青城山歷史最悠久的佛教寺廟,千年禪林泰安寺曾在四年前的汶川地震中幾近全毀,此次涅槃重光,是四川災后重建的又一階段性成果,亦是中國佛教界、文化界、旅游界的一大盛事。
青城山不僅是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發祥地,青城后山更有泰安寺、普照寺等佛教圣地,佛教文化源遠流長。泰安寺始建于唐,屬禪宗中的曹洞宗,明代臻于極盛,歷代高僧輩出,影響久遠。上世紀九十年代,在前任主持普能大師的帶領下,泰安寺重現輝煌,香火旺盛,并成為青城后山風景區的旅游勝地。
2008年,震驚世界的 “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泰安寺遭到嚴重損毀。地震發生后,正在云南研修的泰安寺住持洪法法師不顧余震危險立即返回寺院,組織僧眾抗震救災,搶救文物,并協助當地政府安定群眾,籌集2萬余斤大米賑災施粥。災情穩定后,全寺僧眾傾力重建寺院。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和有力支持下,在香港陳廷驊基金會整體捐建和社會各界的鼎力相助下,通過三年的恢復重建,寺院規模宏麗,殿宇莊嚴,更勝從前。
此次泰安寺重建竣工典禮暨佛像開光法會以“感恩奮進、和諧發展”為主題,在5月23日至24日期間還相繼舉辦了千僧齋佛,書畫、禪茶表演,慈濟功德會掛牌儀式等系列活動,并以佛教齋醮的獨特儀式感恩祖國、感恩社會,虔誠祈禱國泰民安,祝福祖國繁榮昌盛,祈愿世界和平。
延伸報道:
重建信心,重建希望
天災無情人有情,危難時刻顯大愛。在四年前的地震中,泰安寺建筑幾近全毀,鎮寺之寶--唐代水月觀音石刻亦被損毀,但建于清代的大雄寶殿和一尊珍貴的烏木觀音像奇跡般地留存了下來。回憶當初從云南趕回寺廟時的情景,住持洪法法師說,當時自己腦中一片空白,難以置信離開前那金碧輝煌的寺院會變成如今滿目的斷壁殘垣。但是,出家人首先應該想到的是濟護世人,而不是自己,因此,他立刻帶領寺中僧眾投入到幫助周邊群眾抗震救災的工作中。之后,法師發愿重建古寺,身先垂范、節約克己、廣結善緣,積極聯絡社會各界重鑄泰安寺的輝煌。
地震發生后,四川省委統戰部副部長、原省宗教局局長王增建先生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并親臨泰安寺察看災情,看望、慰問宗教界人士,及時組織宗教場所開展抗震救災工作,給宗教界參與幫助災區人民災后重建給予極大鼓舞和支持。
香港南豐集團董事局主席、香港陳廷驊基金會創始人陳廷驊老先生心系災區,通過各種渠道了解災情,并委托南豐集團(上海)公司董事王松齡先生等一行在第一時間趕赴災區,開展援建工作。王松齡先生曾6次冒著余震危險赴都江堰市落實援建工作,檢查和指導泰安寺重建。
都江堰市的對口援建單位上海市政府、上海玉佛寺、重慶典雅房地產開發公司等政府機構、寺院和企業也給予了泰安寺重建極大的關心和支持。上海同濟大學為泰安寺重建做了建筑規劃。
在各界慈心、愛心的合力相助之下,山門、大雄寶殿、觀音殿、彌勒殿、大悲殿、三圣殿、藏經樓、鐘樓、鼓樓、僧舍、客堂、五觀堂、居士林、禪林書院等殿宇和設施拔地而起,陸續建成。
汶川地震雖已過去四載,災區重建的物質工程已經基本完成,城鎮街道整齊亮麗,但人們的心靈創傷并未完全平復,災后重建的“精神工程”仍任重而道遠。作為川西地區有影響力的佛教寺院之一,泰安寺的重建落成,在廣大信眾心目中具有重要的精神象征意義,亦是整個青城山風景區和都江堰市完成重建工作的象征性事件之一。而緣起于災后重建工作的泰安寺慈濟功德會,此次也正式成立,化慈悲大愿為實際的、長久的慈善行動。
傳承文化,接續傳統
在2000年的融合與相互促進中,佛教文化早已內化為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宗教、哲學、文學、音樂、藝術等領域,對中國人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都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中國化的佛教文化,亦對東亞文明和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貢獻。
泰安寺是中國西部的一個佛教文化聚集點,具有悠遠、豐厚的內涵。寺廟地處五峰環抱、五溪匯流之處,形如出水蓮花,氣聚脈和,環境空靈,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著名佛學家趙樸初大德親筆手書“古泰安寺”四字鐫刻山門。自唐宋以來,泰安寺一直是禪宗弟子向往的圣地,明代臻至鼎盛,樓閣壯麗,甲于青城,僧眾逾千人。明末一度毀于兵火,清乾隆時得以大規模重建,至民國時期尚有廟產地5000余畝(包括山林)。
泰安寺歷代名僧輩出,北周奇僧香阇梨和尚、唐代遠赴印度求法的青城明遠禪師、大詩人白居易的老師青城神照禪師、五代至北宋云門宗代表人物香林澄遠禪師、明代白云鑑隨禪師、清代丈雪通醉禪師等高僧,都曾在泰安寺一帶修行和講學。白云鑑隨禪師圓寂于此。
今天重建后的泰安寺,建筑面積約6000平方米,占地約15畝,是一個四重三進、逐級升高的復合建筑群落。中軸線上的四重建筑分別為山門、觀音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山門與彌勒殿合一,內供彌勒佛、韋陀菩薩,兩邊是四大天王。山門左右兩邊為鐘、鼓樓,飛檐高挑玲瓏,曲線優美,典型的四川清代樓閣建筑風格。觀音殿內供奉的正是那尊度過地震劫難的烏木水月觀音像,意態閑適,妙目含憫。大雄寶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佛,左右隨侍文殊、普賢菩薩。藏經樓內的主尊則為毗盧遮那佛,并有四尊幸存的宋代石雕天王像。藏經樓左側的小坡上有普能大師肉身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