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佛之光
佛典教義
|
佛教創始于印度,經過西域傳入中國,如果想發揚光大,使大多數人能夠信受奉行, 就必須使教義得到廣泛的傳播,深入群眾。可是宣揚教義的佛教經典是用梵文或其他外 國語言記錄的,為了中國人民能夠通曉,就必須翻譯成中文。佛典翻譯是個非常艱巨的 工作。一則佛典是佛所說或者諸菩薩所解說,翻譯時必須嚴肅審慎;二則佛典的數量過 大,不是少數人短期間內所能完成;三則兩種思想體系、兩種語言各有各的傳統,各有 各的特點,以此譯彼很難恰如其分①。
在佛典的翻譯方面,漢魏以來的許多教內大師(其中有不少是西方來的)耗費了非 凡的精力,取得輝煌的成就。這中間也是經過發展變化的:起初是個人譯,沒有什么組 織,漸漸發展為規模廣大、組織嚴密的譯場;起初是零篇斷簡,逐漸發展為譯幾百卷一 部的全經;起初是偏重求達,常常不切原意,逐漸發展為求信,要求毫厘不爽。就這樣, 由東漢末期到唐朝中期的七百年間,佛典中的經律論三藏,已經有很多很多譯成中文了。 ①慧皎《高僧傳》卷二《鳩摩羅什傳》:“天竺國俗,甚重文制,其宮商體韻,以 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責,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 梵為秦,失其藻蔚,雖須大意。殊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噦也。”
漢譯的佛典是宣揚佛教教義的,基本上是哲學著作。但是在以下兩個方面同文學有 密切的關系:(1)譯文創造了獨特的風格;(2)佛典中有很多優美的文學作品。
一、譯文創造了獨特的風格
漢魏時期,一般文人用來表情達意的文字,是后人所稱道的秦漢的古文。魏晉以后, 散體的古文逐漸趨向于駢儷,語句要求整齊對稱,音節要求平仄協調,字面要求秾麗絢 爛。不管是古文還是駢體,都是文人習用的中國本土的雅語。
外文的佛典翻譯為中文,不得不受三方面條件的限制。一方面,外文有外文的詞匯、 語法上的特點,為了忠實于原文,不能不保留一些異于中文的風格①。另一方面,佛典 譯為中文,要求多數人能夠理解,這就不能不通俗,因而不宜于完全用典雅的古文或藻 麗的駢體寫。還有一方面,佛教教義是外來的,想取得上層人士的重視,譯文就不能過 于俚俗,因而又要適當地采用當時雅語的表達方式。這樣,佛典翻譯就逐漸創造出一種 雅俗之間的調和中外的平實簡練的特殊風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