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佛之光
陀羅尼
|
(一)三種陀羅尼∶梵語陀羅尼,譯為能持,謂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又翻為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原出于《大智度論》卷五所說五百陀羅尼中最初的三種。
(1)持陀羅尼∶謂耳聞一切語言諸法皆不忘失。
(2)分別陀羅尼∶謂分別了知諸眾生諸法。
(3)入音聲陀羅尼∶聞一切言音而不喜、不嗔、不著、不動。
然而,《大智度論》卷二十八以‘字入門陀羅尼’代替此三種中的‘分別陀羅尼’。‘字入門陀羅尼’,謂‘阿’等四十二字能攝一切語言名字,故聞‘阿’字時,入一切法初不生,聞其余諸字時,亦悉入一切諸法實相中。
(二)指旋陀羅尼、百千萬億旋陀羅尼、法音方便陀羅尼三種∶出于《法華經》〈勸發品〉。天臺宗以之配于三諦。即以此三者為空持、假持、中持。相當于空假中三觀。
(1)旋是旋轉之義。旋轉凡夫執著有相差別的假,令入平等的空,成為一空一切空之從假入空的空持,名為旋陀羅尼。
(2)旋轉平等的空而出于假,通達百千萬億法,成為一假一切假之從空出假的假持,名為百千萬億旋陀羅尼。
(3)以空假二者為方便而入于絕待的中道,成為一中一切中之中道第一義諦的中持,名為法音方便陀羅尼。
其中,旋陀羅尼居三陀羅尼之首,故又稱為一旋陀羅尼或初旋陀羅尼。相傳天臺智顗嘗證得此三者之首的旋陀羅尼。
(三)指大悲心陀羅尼、佛頂尊勝陀羅尼、消災妙吉祥陀羅尼∶此為晡時諷經(晚課諷經)所誦的三種陀羅尼。
◎附二∶〈四陀羅尼〉(摘譯自《佛教大辭匯》等)
四陀羅尼,即法陀羅尼、義陀羅尼、咒術陀羅尼、忍陀羅尼。語出《菩薩地持經》卷八、《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五等。陀羅尼,語譯作總持,故四陀羅尼又稱四種總持,略稱四持。
此四陀羅尼之解釋,顯密不同。顯教之意,依《大乘義章》卷十一所釋云∶
(1)法陀羅尼∶謂聞持佛之教法而不忘。因聞而不忘,故又名聞陀羅尼。其修得方法有六∶先世之業因緣、現在之神咒力、藥力、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慧深入法界陀羅尼門等。
(2)義陀羅尼∶謂于諸法無量之義趣總持不忘。其修得方法亦有六,與上述法陀羅尼之修得類同。
(3)咒術陀羅尼∶謂菩薩能依禪定起咒術為眾生除患。其修得方法有三∶現在之修習力、禪定、以實智深入法界咒術法門等。
(4)忍陀羅尼∶謂安住法之實相而忍持不失。其修得方法有二∶先世之久習力、現在之修習力。
以上之四陀羅尼,若約聞、思、修、證而言,則法陀羅尼是聞慧;義陀羅尼是思慧;咒術陀羅尼是依禪而起,攝末從本,修慧從本;忍陀羅尼是證心住理,屬于證行。若約位而言,則法、義、咒術三陀羅尼是由初僧只劫入凈心地所成就者,必定不動,最勝最妙,中間所得或因愿,或由禪定力不定不住。忍陀羅尼則起在解行,成就在地上,若通論種性以上亦能起之。若約大小乘有無之義而言,通而論之,小乘在得,如阿難之聞持第一;別而論之,唯在大乘,小乘則無。此乃因小乘人但求戒定慧等出離生死,不求一切諸大功德,所以不修諸陀羅尼,即使如阿難之聞持第一,若與菩薩相較之下,則仍屬少。故謂‘小乘中無’。若約辨其因而言,如《地持經》說‘具四功德,乃能得之’,所謂四功德,即不習愛欲、不嫉彼勝、一切所求等施無悔、欣樂菩薩藏及摩德勒伽法。其中前二離過,后二攝善,故能得之。
又,密教之意,謂真言一一字能攝持一切教文諸法而不失,是為‘法持’,又名文持。真言一義能攝持無量義理而不失,是為‘義持’。真言具除災招福等諸功德,故名‘咒持’。真言能令行者證得菩提智,認知諸法實相,故名‘忍持’。
此外,不空三藏《總釋陀羅尼義贊》亦揭示法、義、三摩地、文等四種陀羅尼。此亦有顯密二釋。
◎附三∶大村西崖《密教發達志》卷一(摘錄)陀羅尼者,總持之義也,外道所無。外道之咒,梵言曼怛羅,以表思語為義,明梵言毗地耶,以智為其義,其用并在祝禱禁厭。陀羅尼固不同之,其初非必有口誦語言,唯能記持諸法名相、義理而不忘失,一憶起之,則說法得無礙自在,是名云陀羅尼。故謂得陀羅尼,行陀羅尼,而不言誦陀羅尼,蓋心中總持諸法者也。
夫《大論》者,釋《大品般若》也,《大品》梵本成于龍猛以前明矣。而《大論》間引《密跡金剛力士經》、《法華經》等,二經亦成于龍猛以前無論。《法華經》〈序品〉云∶菩薩摩訶薩八萬人,皆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退轉,皆得陀羅尼,樂說辯才,轉不退轉法輪。《大品》〈序品〉云∶菩薩摩訶薩,皆得陀羅尼及諸三昧,行空無相無作,已得等忍,得無礙陀羅尼。《大論》卷五釋之云∶陀羅尼,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者,集種種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惡不善根心生,能遮令不生,若欲作惡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羅尼。是陀羅尼,或心相應,或心不相應,或有漏,或無漏,無色,不可見,無對,一持,一入,一陰攝(法持、法入、行陰),九智知(除盡智),一識識(一意識),阿毗曇法,陀羅尼義如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