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圣跡大全
白馬寺:佛教傳入我中國內地后營建的第一座寺院。位于河南洛陽市東10公里。據傳東漢永平七年(64),明帝聞西方有異神,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赴天竺求法。據《冥祥記》、《高僧傳》等記載,永平十年,他們與中天竺僧人攝摩騰、竺法蘭赍佛經、佛像回洛陽。初居鴻臚寺,后以鴻臚非久居之館,次年詔令于雍門外別建住所。以僧為西方之客,乃待以賓禮,故仍名為寺。“白馬”之名,來源有二說:1、據《高僧傳》記述:“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啟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為白馬”;2、據《洛陽伽藍記》所載,漢明帝遣使求法,“時白馬負經而來”,遂以為寺名。據說當時建造格式仿照印度祗園精舍,中有塔,殿內有壁畫。攝摩騰和竺法蘭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為現存中國第一部漢譯佛典。同時譯的《十地斷結》、《佛本生》、《法海藏》、《佛本行》等經,已佚失不傳。東漢時絕大部分佛經都在洛陽翻譯,該寺是最重要的譯館。《開元釋教錄》載三國魏時共有譯經沙門四人,除安法賢外,曇柯迦羅、康僧鎧、曇無諦等都在寺內譯經。如嘉平二年(250)曇柯迦羅譯出《僧祇戒心》,以當地梵僧舉行受戒的羯磨之法來傳戒,被稱為中土戒律之始。西晉時,先后在寺內譯經傳法者有竺法護、安法欽、法立、法炬等,均為釋門巨子,頗有建樹。唐代的白馬寺比魏晉時期有較大的發展。武則天執政后,白馬寺由其親信薛懷義主持,因而成為宮廷的重要寺院。后千余年,經三武一宗禁佛,屢有興衰。現寺內存有天王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殿堂及古清涼臺遺址;建筑、雕塑、碑刻等多為明、清遺物。山門內東西兩側有傳為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人的墓,均擁土為堆,古木森蔚。寺東南有密檐式舍利磚塔一座,名齊云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風格與西安薦福寺小雁塔相仿。
布達拉宮:西藏著名佛教建筑。位于西藏拉薩盆地中央突起的紅山上。木石結構,依山勢構筑,共13層,高117米,東西長約360米。宮墻用石頭和三合土砌成,厚達3米,堅固壯觀。宮內有壁畫、靈塔、雕塑等,是一大藝術寶庫。為現存舉世矚目的著名建筑之一。
據史書記載,7世紀時,唐文成公主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松贊干布為公主營建宮室,始建布達拉宮。但大規模的宮建遲在17世紀。1645年,五世達賴喇嘛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布達拉宮,歷時8年,建成白宮部分。1653年,他自哲蚌寺甘丹頗章遷居布達拉宮。1690年,在第巴?桑結嘉措的統一經營下,集中全藏人力、物力營建紅宮部分,歷時3年,到1693年完工。經過半個世紀的多次擴建增修,布達拉宮才具有現在的規模。白宮是達賴喇嘛生活起居的宮殿。由布達拉宮正門拾級而上,經過廊道,有一個離地面60多米,面積1600平方米的廣場,這是過去供達賴喇嘛進行喜慶娛樂活動的平臺。平臺東西兩邊各有樓房,從平臺走上宮殿,并列著三排木質扶梯。當中的扶梯供達賴專用,兩邊扶梯則供僧眾和官員上下。扶梯之上稱德陽廈(堂),樓上東墻繪有松贊干布向唐請婚及文成公主進藏圖畫;北墻繪著文成公主進藏故事以及到拉薩時受到隆重歡迎的場面。北佛殿供有五世達賴喇嘛的坐像,其上覆蓋金色屋頂,外觀富麗堂皇。內有達賴喇嘛讀經室。東佛殿(措木欽廈)正中供著格魯派創始者宗喀巴的坐像,其周圍環繞著數十尊小型的金佛。壁畫繪有唐金城公主進藏故事。其旁又有一座經堂,供奉寧瑪派祖師蓮花生。 紅宮在布達拉宮的中央,供奉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其中以五世達賴喇嘛的靈塔為最大,塔高達14米,用3721公斤的黃金和無數珍珠寶石鑲嵌。五世達賴喇嘛遺體為坐式,兩側安置著十一世與十二世達賴喇嘛遺骸的小靈塔。西佛殿(司西平措)是五世達賴喇嘛的享堂,也是紅宮最大的玄殿。五世達賴喇嘛進京朝見清順治皇帝的壁畫,處于顯要部位。現存布達拉宮最古的建筑是法王洞。9世紀時,布達拉宮因吐蕃內亂遭到破壞,僅存法王洞。洞內供著據傳為松贊干布生前所造的他自己和文成公主、尼泊爾尺尊公主等人并列的塑像。
草堂寺:中國佛教三論宗祖庭。位于陜西戶縣圭峰北面。后秦弘始三年(401)姚興迎龜茲(今新疆庫車)名僧鳩摩羅什來長安,待以國禮,請住逍遙園演講、翻譯佛經。后于園旁“構一堂,以草苫蓋”。稱“大寺”。弘始八年后,羅什住寺,至十五年入寂。其間,羅什譯出《中論》、《百論》、《十二門論》等眾多經典。羅什寂后,門人為其立“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于寺內,塔高2.33米,塔身八面十二層,造型奇特,雕鐫精美,歷1500年至今基本完好。魏末周初,大寺一分為四,草堂寺即其一。唐代改為棲禪寺,天寶初年,飛錫法師住寺弘揚凈土;元和年間,宗密禪師也常駐錫此寺,從事撰述。宋乾德四年(966)改名清涼建福院。金代復稱草堂寺,曾作亭覆護羅什舍利塔。元代,逍遙園、棲禪寺、草堂寺三名并用。清雍正十二年(1734),羅什門人僧肇被封為“大智圓正圣僧”,因改名圣恩寺。同治以后,寺宇幾全毀。1952~1956年曾經進行兩次大整修,1981年開始翻新大殿、僧房。寺內現有新建大殿五間,內供阿彌陀佛座像一尊,日本贈鳩摩羅什木雕座像一尊;回廊十二間,內壁嵌列古碑石二十余方;鐘樓一間,內放明鐘一口;鼓樓一間,內豎《定慧禪師傳法碑》。13世紀中,日僧日蓮據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創日蓮宗。1980年,日蓮宗代表團曾參拜草堂寺;1982年再次訪問中國,并在草堂寺與中國佛教界人士聯合舉行盛大法會。
崇圣寺三塔:中國西南地區著名佛塔。位于云南大理縣西北原崇圣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建筑年代有唐貞觀六年(632)、開元元年(713)與開成元年(836)諸說。但原崇圣寺銅鐘有“建級十二年建鑄”的紀年,可能建于南詔晚期。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塔剎在1925年地震時震落。南北兩座小塔建于五代。為10層八角實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涂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云、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銅制葫蘆。1978和1980年重修時,在塔中發現南詔、大理時期文物600余件。
慈恩寺: 中國佛教法相宗祖庭。位于陜西西安市南郊雁塔村。始建于隋開皇九年(589),初名無漏寺。唐貞觀二十二年(648),皇太子李治為其母文德皇后追薦冥福,擴建為大慈恩寺。當時寺院規模巨大,重樓復殿,計有房屋1897間。玄奘奉敕由弘福寺移居慈恩寺為上座,住翻經院,專務翻譯。慈恩寺譯場,以玄奘為譯主,下設征文、綴文、證梵、筆受等科。主要從譯人員皆挑選賢明才彥之大德,人數達千余人,是當時最大的國立譯場之一。1931年由太虛法師主持,朱子橋、楊虎城兩將軍合力資助,在寺內設慈恩宗學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多次進行修繕。寺內大雁塔創于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后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據《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后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初樸寺: 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之主寺。亦稱磋卜寺。位于西藏拉薩西北堆垅(今堆龍德慶)。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由塔布拉杰弟子噶瑪噶舉派創始人都松欽巴修建。該派黑帽系歷代轉世活佛均駐錫此寺,僧徒眾多。明代黑帽系活佛受封“大寶法王”,地位最高,此寺實力也最大。清初格魯派得勢,噶瑪噶舉派被迫承認格魯派對此寺的管轄權,由達賴喇嘛派譯倉一名僧官常住此寺,以示監督。寺內藏有元、明、清各朝給該派活佛的各種賜物和大量經典。今寺已毀。
大明寺:中國佛教寺院。又名法凈寺。位于江蘇揚州市西北的蜀崗上,東鄰觀音山。初建于南朝宋大明年間,故稱大明寺。隋仁壽元年(601),寺內建棲靈塔,又改稱棲靈寺。唐鑒真曾在此住持,弘揚戒律。北宋慶歷年間,歐陽修任揚州太守時建平山堂。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帝巡游揚州,去“大明”之名,改題法凈寺。現寺為清同治年間兩淮鹽運使方 頤重建。寺院牌樓正面題“棲靈遺跡”,另一面題“豐樂名區”。為增進中日友好,促進佛教界友好交流,1973年寺內新建鑒真紀念堂,建筑形式著意仿唐,門、亭、廊、大殿古樸有據,氣氛肅穆。堂內有鑒真楠木雕像,仿自日本唐招提寺鑒真干漆夾 像。1980年鑒真坐像由日本來華展覽,曾在此舉行首展。
大興善寺: 中國佛教密宗祖庭。隋唐著名譯經館。位于今陜西西安市大興善寺公園內。唐時為長安城內靖善坊。隋開皇元年(581),文帝普詔天下,聽任出家,廣做佛事,大興佛教。二年,移都南頓,敕令遷陟岵寺于新都“九五貴位”之地,重建為國寺。隋文帝在北周時原為大興郡公,因以“大興”命名。據《長安志》記載:寺建成后,崇廣為京城之最,制度與太廟同。第一位寺主是與文帝為布衣之交的靈藏,兼領昭玄都。隋代住在寺內的有昭玄大統僧猛、繼任昭玄統曇延及其隨員等,協同王朝處理全國僧尼事務。開皇七年,召慧遠、慧藏、僧休、寶鎮、洪遵、曇遷等入京為“六大德”,并有僧眾300余人入寺供養,令其為國行道。建寺同時即創設譯經館,先后有那連提黎耶舍、阇那崛多、達摩笈多、彥琮等為主譯,所出約占隋代譯經總數半數以上。唐貞觀三年(629),太宗令以波頗為主,于寺內譯經。譯館所需令百司供給。天寶十五載(756),著名密教高僧不空住寺,為玄宗、肅宗、代宗三朝帝師,封賜優厚。唐武宗禁佛時,寺院損毀嚴重。五代幾不聞于世,宋代稍有修葺。清順治五年(1648),僧人麩齋籌款大修。康熙二十三年(1684)川陜總督平安納又率文武官僚施資大修,歷十余年始竣工。1945年,太虛法師等于寺內創設世界佛學苑巴利學院。1955年,政府撥款全面大修。有殿堂五進,配以廊廡僧寮,規模為西安今存眾剎之首。
大燕塔: 寺內大雁塔創于唐永徽三年(652),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而建。初為仿西域建筑形式的磚表土心5層方塔。武周長安(701~704)年間,由武則天及王公施錢,重加營建至10層,后經兵火僅剩7層。五代后唐長興(930~933)年間西京留守安重霸再行修繕。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又加修飾,留傳至今。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據《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故事而名雁塔。至于稱大雁塔則是為與后建的薦福寺小雁塔相區別。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楣上有精美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的說法圖,刻有當時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資料。塔南門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法家褚遂良書寫。
大昭寺: 藏傳佛教寺院。全稱羊土幻顯殿。位于西藏拉薩市區,座東向西。建于7世紀中葉。相傳由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先后聯姻的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文成公主共同主持興建。據藏文史籍記述,寺內原供奉尺尊公主帶到吐蕃的不動金剛佛像(釋迦牟尼八歲等身像);8世紀前半期唐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后,將其移置于小昭寺,而將文成公主帶到吐蕃的覺臥佛像(釋迦牟尼12歲時等身像)迎至該寺供養。因“昭”為藏語音譯,意為佛,故稱大昭寺,即供奉大佛的神殿。寺內建筑為木石結構,高4層。殿頂為藏式金頂和法輪。釋迦牟尼(覺臥)佛像供奉于主殿中央,兩廊殿堂供奉松贊干布與尺尊、文成公主塑像及其他佛像。四周走廊壁畫琳瑯滿目,有佛教故事、人物事跡、密宗壇城及建寺經過等多種內容,主殿二、三層檐下,有成排的木雕伏獸和獅身人面泥質半圓塑雕。全寺建筑以藏式為主,兼具唐代建筑風格,并有尼泊爾和印度的某些建筑藝術特色。寺前的唐蕃會盟碑,立于唐長慶三年(823),以藏漢文鐫刻碑文,反映了藏漢兩民族歷史悠久的親密關系,至今仍然完好。唐柳在唐蕃會盟碑南側,相傳為文成公主手植,也稱公主柳。立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的勸人恤出痘碑,在唐蕃會盟碑和唐柳之間,漢藏兩體文字已漫漶難以辨認。寺內保存有唐代樂器及相傳為文成公主使用過的石制盥洗用具等文物。明代中官楊英、袁琦等人入藏所立石碑,在正殿大彌勒佛像后,字跡多不可辨認,立碑年代約在永樂至宣德年間。明永樂七年(1409),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發起大祈愿法會,此后每年藏歷正月聚集數以萬計的僧人在寺前誦經。乾隆五十八年,清廷頒賜金瓶,以掣簽方式確定大活佛的轉世“靈童”,其儀式亦在本寺覺臥佛像前舉行。
多倫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實為二寺。1、清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帝在內蒙古多倫集內、外蒙古王公會盟,決定在多倫以北20公里的庫倫地方建寺,以“江漢朝宗于海”的寓意,取名匯宗寺,有康熙帝《多倫匯宗寺碑文》記其事。寺內設正、副喇嘛各一人主持寺務。2、雍正九年(1731),雍正帝令在匯宗寺西南1公里處,建善因寺,供總管內蒙古格魯派事務的章嘉呼圖克圖居住。建筑仿藏式寺院,門二重,有鐘、鼓樓各一,漢、滿文碑亭各一,正殿二重,前殿為樓,共81間,殿堂皆覆黃琉璃瓦,蔚為壯觀,俗稱新廟。
峨眉山: 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在四川峨眉縣西南。相傳為普賢菩薩應化的道場。因山勢逶迤,如螓首峨眉,細而長,美而艷,故名峨眉山。據傳漢代即有佛寺。但據《峨眉山志》記載,峨眉之有佛寺,實以魏晉間僧肇所建黑水寺為最早。晉代建普賢寺,當為山寺奉普賢菩薩之始。西域阿羅婆多尊者到峨眉,時在晉代。唐僖宗時敕建永明華藏寺,重建中峰、中心、華嚴、萬年、黑水、靈巖六大寺。又以山多火,將寺改名為集云、臥云、歸云、黑水、白水等以三云二水而抑之。后黑水寺被稱為峨眉祖堂。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白水寺僧茂真奉敕重建六大寺,并鑄造普賢菩薩銅像一尊,重六十二噸,供奉于白水寺(即今萬年寺)。峨眉山原有大小寺院百余處,幾經興廢,現存較重要的有:1、萬年寺。峨眉山最大寺廟。創建于晉,名普賢寺,唐改為白水寺,明改圣壽萬年寺。原有七殿,毀于火。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修建成磚殿,清代又加修建,分新、磚、毗盧三殿。1946年大火,除磚殿外,幾毀壞殆盡。現有殿宇兩座,系1953年重建。磚殿正中安置普賢菩薩銅像。2、報國寺。明代初建,清代重修,為山麓最大的寺院,主要殿宇有彌勒殿、大雄殿、七佛殿、藏經樓等。3、伏虎寺。以山形如虎蹲伏,故名。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為入山第一大寺。4、善覺寺。原名降龍寺,建于明代,清代重修。5、清音閣。唐代名中心寺。閣下有接王亭,傳為康熙時山僧迎接御前侍衛奉命攜帶御物之處。6、光相寺。在高峰金頂。相傳建于東漢,原名普光殿。歷代興廢不一。正殿永明華藏寺,清光緒十二年(1886)重修。殿后最高處,原有明萬歷三十一年(1603)所造銅鑄佛殿一座,廣一丈四尺五寸,深一丈三尺五寸,高二丈五尺。中安置普賢大士銅像,四壁鑄出萬佛。銅殿與華藏寺均焚于火。在銅殿遺址附近留有兩座銅塔。因峰頂原有銅殿在陽光下發出光芒,故名金頂。傳說在夜間可睹佛光及圣燈等奇跡,為佛教徒朝拜峨眉最后目的地。此外,尚有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等寺院多處
法源寺: 中國佛教古寺。位于北京宣武門外教子胡同南端。相傳唐太宗為悼念征遼陣亡將士,于貞觀十九年(645)詔令修建,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696)建成。初名憫忠寺,安史之亂時,史思明改為順天寺。遼清寧三年(1057)幽州大地震,寺毀,后又修復。明正統(1436~1449)年間重修,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又改為法源寺。北宋欽宗被金兵擄至燕京,曾被拘留寺內。金大定十三年(1173)曾作策試女真進士的考場。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1289)宋朝遺臣謝枋得被拘在此,絕食至死。寺共七進六院,布局嚴謹。主要建筑有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雄寶殿、憫忠臺、凈業堂、大悲壇、藏經閣及東西廊廡等。所藏歷代文物有唐《無垢凈光寶塔頌》,遼《燕京大憫忠寺菩薩地宮舍利函記》,北齊石造像,唐石佛像,五代鐵鑄像,宋木雕羅漢,元銅鑄觀音,明木雕伏虎羅漢,均為雕刻藝術和鑄造技術的佳作。現經修繕一新,建有玄奘紀念堂,陳列玄奘法師的頭骨及其著述等紀念物。中國佛學院今設寺內。
甘珠寺: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與哲蚌寺、色拉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格魯派的第一座寺院。全名喜足尊勝洲。位于拉薩東達孜縣旺古爾山。明永樂七年(1409)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權貴族仁欽貝、仁欽倫布父子的資助下主持興建。全寺共分夏孜、絳孜二札倉(經學院),過去規定僧人定額為3300人。重樓復殿,至為壯觀。寺內保存有明清兩代許多珍貴文物,宗喀巴的靈塔也建于寺內。該寺住持,藏語稱甘丹赤巴,宗喀巴首座弟子賈曹杰接替宗喀巴法位,為首任甘丹赤巴,其后,每七年一任,至1954年已傳至九十六代。甘丹赤巴名義上是甘丹寺座主,實際上是格魯派教主的地位。 1980年進行修繕,殿堂內的佛像和壁畫已次第恢復舊觀
國清寺: 中國佛教天臺宗的發源地。位于浙江天臺城北天臺山麓。隋開皇十八年(598)晉王楊廣承智顗大師遺意建成,初名天臺山寺。隋大業元年(605)煬帝賜國清寺額。唐宋元明諸朝曾多次整修。現存建筑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1973年曾進行全面修繕。現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間,面積達19800平方米,規模宏大,殿宇雄偉。主要建筑有彌勒殿、雨花殿、大雄寶殿、觀音殿、鐘樓、鼓樓、方丈樓、迎塔樓、藏經樓、妙法堂、安養堂、齋堂、文物室等。大雄寶殿中有明代銅鑄釋迦牟尼坐像,連座高6.8米,重13噸。坐像壁后,有以觀音像為中心的慈航普渡群塑。殿左右列元代楠木雕制的十八羅漢,雕工精細,造型優美。寺內有古梅一株,傳為隋代該寺第一任主持灌頂手栽。寺外有一行墓、豐干橋等古跡。唐貞元二十年(804),日僧最澄偕弟子義真來寺從道邃、行滿學天臺宗教義,并依道邃受菩薩戒。次年攜佛教經論疏記200余部回國,開創了日本佛教的天臺宗,其信徒尊國清寺為祖庭。
華嚴寺塔:中國佛教華嚴宗佛塔。建于陜西長安縣韋曲少陵原半坡華嚴寺內。該寺建于唐貞觀年間,為華嚴宗發源地。清乾隆年間因少陵原坡塌崩,殿宇被毀,現僅存磚塔兩座。東邊一座為華嚴宗初祖杜順和尚的墓塔,方形七層,高約13米,塔上鑲有石刻“嚴主”兩字,二層上有“無垢凈光寶塔”石刻,塔下有唐大中六年(852)刻《杜順和尚行記碑》,現移至陜西省博物館保存。西邊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即澄觀)塔,六角五層,高約7米,塔上鑲有“大唐清涼國師妙覺之塔”刻石。
凈業寺: 中國佛教律宗祖庭。位于西安城西南之終南山豐峪口內。初建于隋,盛于唐。道宣曾在此潛心著述,創宗立說。據宋敏求《長安志》記述,麟德二年(665),詔令道宣于此建石戒壇,依新法為岳瀆沙門再受具足戒。道宣曾從玄奘譯經,亦曾應詔為西明寺上座,但仍常住凈業寺。因寺在南山,稱其宗為南山律宗。同一時期,懷素的東塔律宗和法礪的相部律宗衰微不傳,而南山律宗獨盛天下,后世遂尊凈業寺為律宗祖庭。唐以后寺漸陵夷,明正統二年(1437),住持云秀曾加修葺。嘉靖三十四年(1555)地震塔傾,至隆慶年間重修。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諸山長老重修道宣律師塔。道光十二年(1832),又作大修,增置田地并立規約碑記。民國年間,有閩僧智海去南洋募捐,為寺置田,并在寺東山谷修建茅蓬數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該寺改為十方常住寺院,立十方碑記,每年結七凈修。現寺有大殿、禪堂、法華堂、伽藍殿及僧寮等。寺外東北有道宣律師舍利塔。
開元寺雙踏: 中國古代佛塔。位于福建泉州市西街開元寺。東塔名鎮國,西塔名仁壽,聳立于東西廣場,相距約200米。東塔始建于唐咸通六年(865),為木塔,宋寶慶三年(1227)改建為磚塔,嘉熙二年至淳祐十年(1238~1250)重建,改為石塔。高48.24米,塔基須彌座上有浮雕的釋迦牟尼本生故事30多幅。塔身的每一門龕有浮雕的佛像,雕工精細,神態生動。西塔始建于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初為木塔。北宋時改建為磚塔。南宋紹定元年至嘉熙元年(1228~1237)改建為石塔。高44.06米,雙塔均仿樓閣式木塔結構,八角五級,巍峨壯麗,為石塔建筑的珍品。
拉樸楞寺: 藏傳佛教格魯派寺院。全名喜足論修興旺右旋吉祥寺。在甘肅夏河縣。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嘉木樣一世活佛在蒙古和碩特部在青海的首領察汗丹津的資助下,主持興建。寺為藏漢合璧建筑,有經堂、佛殿、昂欠(活佛府第)、札倉(經學院)等。大經堂為僧眾集會、誦經學習之所,有前、正、后三殿。前殿有樓,樓上供松贊干布像。前殿、正殿間為大庭院,供僧眾辯經之用。正殿供奉釋迦牟尼、宗喀巴及歷代嘉木樣活佛塑像,有乾隆帝御賜“慧覺寺”匾額,用漢、滿、蒙、藏四體文字書寫。有佛殿多座,其中彌勒佛殿高六層,為寺內最高建筑,因本殿上覆鎏金銅瓦,俗稱大金瓦寺。殿門掛有嘉慶帝御賜“壽禧寺”匾額,也是用四體文字書寫。殿內供彌勒佛一尊。釋迦牟尼殿,高三層,仿拉薩大昭寺,亦為鎏金銅瓦屋面,因較彌勒佛殿略小,故俗稱小金瓦寺。后殿三層為護法殿,是歷代嘉木樣舉行坐床(就職)典禮之所。宗喀巴佛殿屢有毀建。現存建筑高三層,殿的兩側繪釋迦一生故事,堂內供宗喀巴鎏金像一尊。千手千眼觀音殿,內供名貴佛像多尊。嘉木樣的昂欠有上、中、下三院。上院德容宮設有嘉木樣的九龍金座,座上陳列法衣法具,舉行法會時,嘉木樣在此講經說法,摩頂受禮。兩側樓房,為嘉木樣夏、冬住處。寺內原有六個札倉,即聞思院(修學顯宗三藏教義)、續部上學院和續部下學院(均修學密宗教義)、時輪院(修學天文歷算)、醫學院(修學醫術及藥物學)、喜金剛院(修學佛教法事儀式和音樂舞蹈等)。這些學院是甘南藏族地區的佛教最高學府。此外尚有金塔、辯經臺、印經院、藏經樓等。藏經樓有高達4~5米的大書架,藏有藏文經典、文法、藏史、歷法、音樂、哲學、美術等書籍,多達6萬余卷。每年農歷正、四、六、九四個月分別舉行四大法會,屆時藏、蒙、土、漢各族佛教徒多來瞻仰禮拜,為甘南佛教活動的中心。1985年4月,大經堂毀于火。現已按原樣重建。
靈渡寺: 香港最早的寺廟,港地佛教的發源地。位于風景秀麗的元朗廈村西側。相傳梁代禪師懷渡留居此地而得名。寺內最早的建筑始于唐代,后經陸續擴建。現有的主體建筑建于1840年。1860年重新修建,至1927年完成。寺內保存有歷史價值的大鐘、懷渡井等文物古跡。清代粵中名儒陳澧題匾稱:“云動山移,泉飛石立,池平樹古,水曲花回。”該寺是目前香港、九龍佛教徒朝拜的圣地和游覽佳境。
靈隱寺: 中國佛教古寺,又名云林寺。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北的靈隱山麓,面對飛來峰。始建于東晉咸和初年。相傳印度僧人慧理至此,認為飛來峰是“仙靈所隱”之地,遂面山建寺,取名“靈隱”。唐大歷六年(771)整修,會昌年間寺毀。五代吳越國時,曾兩次擴建,當時有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房屋一千二百余間,僧徒三千人。南宋時定為中華五山之四,屬臨濟宗。元至正十九年(1359)毀。明洪武十七年(1384)重建覺皇殿,宣德五年(1430)毀,九年重建,隆慶三年(1569)毀,萬歷十一年(1583)重修。清順治六年(1649),重建,康熙帝南巡時賜名“云林禪寺”。1956、1970和1987年曾三次大修。寺內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等。天王殿內有彌勒佛坐像,木雕韋馱像和四大天王坐像。韋馱像傳為宋代遺物。大雄寶殿高33.6米,單層三重檐,琉璃瓦頂。殿正中有金裝釋迦牟尼坐像,高9.1米。大殿后壁,塑有立體“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故事,上有大小佛像一百多尊。大雄寶殿前兩座八角九層石塔和天王殿前兩座石經幢,都是五代吳越國末期遺物。寺前飛來峰巖壁上有五代、宋、元時期的大小石窟造像380余尊。其中以笑容滿面、袒腹踞坐、造型自然生動的彌勒佛為最大,系宋代作品。元代造像數目最多,保存完整。
六合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錢塘江畔月輪山上。其地舊有六和寺,塔因寺得名。初建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吳越王錢 為鎮江潮而建。共九級,高五十余丈,北宋宣和三年(1121)焚毀。后經多次改建和整修,現存的磚構塔身為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重建,隆興元年(1163)建成。塔剎系明代重修,外部十三層木檐系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重建。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云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的《四十二章經》殘石等。1953年和1970年兩次整修后,顯得更加壯觀。
六榕寺: 中國佛教古寺,禪宗道場。位于廣東廣州市區。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初名寶嚴寺。五代南唐時改稱長壽寺。北宋端拱二年(989)重修后,供奉禪宗六祖惠能,改稱凈慧寺。因而成為禪宗道場。元符二年(1099)蘇東坡來寺游覽,見寺內有古榕六株,揮筆題“六榕”兩字,寺僧將字刻于石壁之上,后人改稱六榕寺。寺原占地甚廣,明初以后,寺院漸次縮小。近年,人民政府曾撥款進行修葺。主要建筑有花塔、六祖堂、觀音殿等。六祖堂內有北宋端拱年間鑄造的六祖惠能銅像。寺內還有清康熙二年(1663)鑄造的三尊大型銅佛像,每尊高6米,重10噸,觀音殿有同時鑄造的觀音像,高4米,重5噸,皆為頗具藝術價值的佛教文物。碑廊保存自宋至清的一批碑石,是研究寺塔歷史沿革的珍貴資料。 花塔與寺同建,原名舍利塔。北宋初毀于火。紹圣四年(1097)重建,改名千佛塔。高57米,八角九級,每級皆有暗層,合共九級十七層,沿梯級可達塔頂。塔內供奉佛像88尊,塔頂有元至正十八年(1358)鑄造的千佛銅柱,上面裝有九霄盤、寶珠,連同四周的鐵鏈,重約5000公斤。因以琉璃瓦蓋檐角,塔身華麗,通稱花塔。塔身原為磚木結構,1915年因地震損壞,1933年整修時內部用鋼筋水泥加固。近年又加以整修。塔仍保存宋代建筑風格。
龍華寺:中國佛教寺院。位于上海市南郊。相傳始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但據宋、元地方志書記述,皆稱為北宋初吳越王所建。北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毀于兵燹。明永樂年間重建,復稱龍華寺;嘉靖三十二年(1553)賜名萬壽慈華禪寺;萬歷年間賜毗盧佛像、金印等,位列天臺宗十剎之一。明末頹圯。清順治年間,傳臨濟宗第三十二世韜明禪師任住持時,曾擴建殿堂,今寺內花苑存其墓塔。咸豐、同治間又遭兵燹,經僧觀竺等募化修復,從光緒元年(1875)至二十五年重建,中軸線上建有彌勒殿、天王殿、大雄寶殿、三圣殿、方丈室五進殿院,兩側建有三層重樓的鐘樓、鼓樓和偏殿。1957、1979年曾兩度全面整修,古剎重光,海內外朝拜觀光者甚眾。寺前有塔名龍華塔,相傳亦為三國時創建。但據史料記載,乃建于北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寺雖數度被毀,而塔幸未波及。明清兩代,先后大修。20世紀初,該塔一度改建,但設計不倫,古塔減色。1954年經古建筑專家勘查設計,精心施工,又恢復宋代風格。磚木結構,七層八角,高40余米,頂有露盤、寶瓶等組成的剎桿,飛檐曲欄,雄偉壯觀。
龍山寺:中國臺灣省佛教寺院。位于臺北市萬華區(即艋 )。清乾隆三年(1738)創建,歷時二年建成。嘉慶、同治間先后受地震和風雨破壞,以后屢加修繕。1920~1926年曾加改建,1953~1965年又進行了擴建。相傳該寺為福建晉江縣安海鎮龍山寺的支庶。寺院殿宇金碧輝煌,供奉觀音、文殊、普賢等。每年農歷二月十九日有盛大祭典,為臺灣香火最盛寺院之一。正門兩側的兩銅柱為早期遺物。
曼飛龍塔:中國傣族地區南傳上座部佛教塔群。位于云南景洪縣大勐籠曼飛龍后山上。建于1204年,由九座磚構白塔組成。九塔平面呈八瓣蓮花形,主塔居中,高16.29米,八個小塔分列八角,高約9米,圓形基座八角各有一個佛龕,供賧塔用。九塔座下各砌佛龕,內供佛像。尖形剎頂由蓮花座、相輪、寶瓶組成。塔群布局和諧,造型獨特,具有傣族的民族風格。
妙應寺白塔: 現存元代藏傳佛教大塔。又稱白塔。位于北京阜成門內。因塔身通體皆白而得名。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當時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曾參與設計與修筑工程。塔高50.9米,下部為三層方形折角須彌座,其上為半圓突起蓮瓣組成的覆蓮座和承托塔身的環帶形金剛圈,方形折角塔基自此過渡到圓形塔身,自然而富裝飾性。塔身似碩大的覆缽,上有7條鐵箍環繞,頂端承托直徑9.9米、上覆40塊放射形銅板瓦的華蓋,其周邊懸掛36個銅質透雕的流蘇和風鈴,每個高1.8米,有鏤空花紋,風來鈴響,清脆悅耳。華蓋上為銅質小塔形寶頂,高約5米,重4噸。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塔前增建寺院,賜名大圣壽萬安寺,由四層殿堂和塔院組成,規模宏大,為元世祖營建大都城的重要工程之一。明天順元年(1457)改為今名。
南華寺: 中國佛教禪宗著名寺院。位于廣東韶關市南。人稱“東粵第一寶剎”。始建于南朝梁天監三年(504),初名寶林寺。唐代禪宗六祖惠能得五祖弘忍賞識,傳得法衣,回到嶺南隱居十余年。儀鳳二年(677),惠能到曹溪,住持寶林寺,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法門,發展禪宗南派,故佛教徒稱寶林寺為祖庭。唐代敕名中興寺、法泉寺。宋初賜名南華禪寺,沿用至今。寺內有六祖殿,供六祖像,相傳是惠能的肉身。寺內泥塑五百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現保存有唐代千佛袈裟、水晶缽盂、北宋木雕羅漢像及大藏經等大量珍貴文物。
南普陀寺:中國佛教閩南名寺。位于福建廈門五老山下。始建于唐,五代僧人清浩改建為泗洲寺。元明以后時有興廢。清康熙年間,靖海將軍施銀重建,因寺中供奉以觀音菩薩為主,又在浙江普陀山之南,故名南普陀。寺內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殿和藏經閣等。大悲殿高約十余米,八角三層飛檐躥角式,全以斗模仿架疊而起,殿中供奉觀音四尊大雄寶殿金碧輝煌,供奉三寶千手觀音等造像。藏經閣為二層閣式建筑,二樓為玉佛寶殿,供奉玉佛甚多,其中有緬甸的釋迦牟尼涅槃白玉像。還有明宣德元年(1426)銅鑄觀音菩薩像等。閣內珍藏中外佛典經書達數萬卷。寺內保存碑記刻石,有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陳第、沈有容題名石刻,還有清乾隆御制碑,為有關臺灣林爽文、莊大田起義的實物史料。1925年會泉任住持,在此創辦閩南佛學院。
普陀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亦稱補陀洛迦。在浙江普陀縣。相傳為觀音菩薩應化的道場。唐以前傳有梅福等寄隱修道,故又名梅嶺山。據佛教傳說,唐大中年間有一印度僧人來此,親睹觀音菩薩現身說法,授以七色寶石,故稱此地為觀音顯圣地。佛經有觀音住南印度普陀洛伽山之說,因略以稱島。唐大中十二年(858,一說五代后梁貞明二年,916),日本僧惠萼(一作惠鍔)禮五臺山得觀音像,歸國時舟過普陀山遇風不能進,遂留像歸安開元寺(今稱“不肯去觀音院”)。自北宋以還,該山觀音信仰盛行,寺院漸增,僧眾云集。元《補陀洛迦山傳》僅提到寶陀寺、潮音洞、善財洞、盤陀石、三摩地、真歇庵等幾處,可見寺廟不多。南宋紹興元年(1131)將普陀山佛教各宗歸于禪宗。明清三代相繼興建寺院,至清末遂有三大寺、七十余庵堂與一百多處茅蓬。主要寺院有:1、普濟寺。為普陀最大的寺院。傳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后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相繼主持,幾經興廢。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并賜額。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又敕建佛殿,三十八年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敕重建,有殿閣堂廡200余間,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2、法雨寺。明萬歷八年大智真融創建,名海潮庵。二十二年改名海潮寺,三十四年又名護國鎮海禪寺。清康熙三十八年興修大殿等,賜額“天花法雨”,因改今名。同治、光緒年間續有興建,現存殿宇245間。3、慧濟寺。亦稱佛頂山寺。明初僧慧圓結茅山頂,創立慧濟庵。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擴庵為寺,名慧濟寺。全寺有四殿、七宮、六樓,與普濟、法雨并稱為普陀三大寺。此外尚有洪筏堂、錫麟堂、藥師庵、澄心庵、息來庵、三圣庵、文昌閣及妙峰庵、悅岑庵、鶴鳴庵、大乘庵、長樂庵、長生庵、雙泉庵、常明庵、逸云庵、伴云庵等。
棲霞寺 中國佛教江南古寺。位于江蘇南京市東北的棲霞山中峰西麓。始創于南朝齊永明元年(483,一說七年),以明僧紹(即明征君)住宅改建。唐高祖李淵增建殿宇四十余所,改名功德寺。清咸豐五年(1855)毀于火,光緒三十四年(1908)由寺僧宗仰重建,其后屢加增建。主要建筑有山門、天王殿、大佛閣、藏經樓、攝翠樓等。大佛閣又名無量壽殿,殿中無量壽佛,坐身高約10米,佛座高約2米。山門外有《明征君碑》,唐高宗李治撰文,當時名書法家高正臣書寫,為江南古碑之一。寺后山崖鑿有眾多佛龕、佛像,稱千佛巖,與大同云岡石窟齊名。寺內有舍利塔,始建于隋仁壽元年(601),五代南唐(937~975)時重建。八角五層,高約15米,為仿木結構石塔。基座四周繞以欄桿,以覆蓮、須彌座和仰蓮承受塔身。須彌座腰部各面有釋迦牟尼成道八相圖。塔身第一層較高,雕有板門四天王和文殊、普賢像。以上各層每面都刻有小佛像。石雕蓮花形塔頂為近代所制作。
青龍寺:中國佛教密宗寺院。位于陜西西安城南郊樂游原上。唐時為長安城延興門內新昌坊。該寺前身是靈感寺,建于隋開皇二年(582),唐武德四年(621)寺廢。據傳,龍朔二年(662)城陽公主患病,蘇州和尚法朗誦《觀音經》祈佛保祐得愈,公主奏請復立為觀音寺。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龍寺。唐會昌五年(845)禁佛時寺廢。次年又改為護國寺。大中九年(855)長安左右兩街添置寺院八所,該寺又恢復本名。北宋元祐元年(1086)以后寺院廢毀,地面建筑蕩然無存,殿宇遺址被埋沒地下。青龍寺是唐代密宗大師惠果長期駐錫之地。日本真言宗的祖師空海到華后,在此寺受學于惠果。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僧人辨弘,新羅僧人惠日、悟真也曾從惠果學習密宗教法,因此,青龍寺盛名遠播海外。
1973年中國考古工作者對青龍寺遺址進行發掘。根據發掘報告,遺址有兩處,一為塔址,一為殿堂遺址。塔基正中有一直壁方坑,當是塔心的地宮部分。此塔可能是隋唐盛行的方形木塔。殿址位于塔址東側50余米處。殿址臺基面呈長方形,放柱礎石夯土墩,東西五排,南北六排,中間缺少兩墩。夯土墩形成柱網狀,似為面寬五間,進深四間格局。中心減二柱部位,可能是密宗佛殿的一種特殊設置。臺基東西兩側發現有呈坡狀慢道。臺基北面中部有踏道遺跡,臺基南面中間有露道。出土遺物有銀質及鎏金小銅佛,唐代建筑材料等。1982年,西安市同日本國香川、德島、高知、愛媛四縣協議在青龍寺遺址共同修建的空海紀念碑落成。另外,修建了惠果、空海紀念堂。該堂是日本真言宗各派總大本山會、日中友好真言宗協會與西安市共同修建的紀念性建筑。紀念堂選址在考古發掘的四號殿堂遺址以北六米的地段。平面布局采用早期舊殿遺存,為面寬五間,進深五間的大方殿。復原后的方殿體積高大,氣魄雄偉,具有唐代建筑風格,是西安第一座復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