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黃夏年
改革開放的三十年,是我國取得偉大成就的三十年,也是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全面貫徹落實與執行的三十年,更是我國宗教恢復與發展的三十年。宗教的恢復與發展,可以從很多方面顯現,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的宗教信徒不斷增多、宗教的寺觀庵堂不斷增多,而與此相應的是,前往這些寺觀庵堂的香客與游客也不斷增多,以此形成了我國宗教勝地旅游的興旺氣象。
一
“天下名山僧占多”,這是古人留下的一句名言。特別是在中國,好風景和好地方往往都被寺廟占去。中國漢地的宗教旅游主要是指佛、道二教的寺觀庵堂,這些宗教活動場所不僅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當前我國最重要的旅游熱點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全國評出的四A旅游重點景區中,與宗教有關的占了絕大部分,達到數百個。像佛教的四大名山如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道教的青城山和武當山等,都是享譽中外的宗教名勝,而遍布國內的佛教石窟,如敦煌、云崗、大足等,更是我國歷史文化的瑰寶,是我國宗教藝術史上不朽的杰作。這些歷史文化資源,如今已成為我國旅游資源中最吸引人的亮點。
宗教名勝的建立與宗教的發展規律有重要關系。這些地方首先符合宗教界所說的風景擅美、深幽空靈的特點,還與宗教如佛教本身就提倡的云游參學的傳統有關。早在印度佛教時期,佛教就提倡出外參學,《梵網經古跡記》卷三對出家人出外游學的重要性作了鮮明強調,認為“萬行一門,所謂得意。得意而行無非是。故新學菩薩觸事無知理,應游行以成圣行”。佛教傳入我國后,參學一直是佛教僧人的最重要的開悟的方式,出家人就像一片飄游不定的浮云,各處拜師,擷取眾家之長,在機鋒問答處悟道。古代的大德一生總要走若干地方,參拜眾多有學問的高僧和祖師,特別是禪宗的禪師們,將云游視為開悟的門徑。臨濟義玄為得教外別傳之旨,曾幾次到黃檗希運門下受學,遭其痛打,老婆心切,終于悟得一切現成佛法全在心中。所以云游本身就可成就僧人豐富的閱歷,佛教的這種優良傳統,鑄就了高僧大德的超越品格,而僧人的相互走動也使全國各地寺院聯系在一起,從而也把一些寺院的影響推向了高峰。
宗教是一種信仰,其目的在于人心的解脫。信仰宗教就必有崇拜的行為,為了崇拜自己的信仰對象,一些在歷史有過貢獻與影響的教主與神祗曾經駐錫或傳說的地方,成為宗教信徒必定要去參拜之處。中國大乘佛教除了對佛的崇拜之外,還流行菩薩信仰,佛教的四大名山分別是佛教四大菩薩的所在處,也是每個佛教徒一生盡可能前去崇拜的地方。此外,對一些歷史上有過貢獻的高僧生前所在的寺院,也是佛教徒向往之處,例如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河南少林寺是禪宗的發源地,廣東南華寺是六祖慧能建立了禪宗南宗的寺院,這些享譽佛教界的祖庭,不僅在界內有著重要的地位,而且在非佛教信徒中也有一定的影響。即使是不信仰佛教的人,也會前往該處看一看,感受一下宗教文化的氛圍,或者熏陶一下自己的心靈。
當代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發展經濟是我國當前的中心工作之一。發展經濟,其中旅游經濟是各地政府最看好的一種經濟活動,因為旅游經濟一無污染,二來成本低,而且有長期性與持續性,還能增大本地的影響,是一種良性循環的經濟活動。而在中國的旅游經濟中,宗教名勝的旅游又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打造宗教名勝,擴大它的知名度,已經成為一些地方經濟的重要工作。特別是近年來隨著各地政府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旅游經濟納入政府的工作范圍,宗教名勝的旅游活動也受到格外的關注,投入上億的資金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投入十幾個億的資金也時常見到。同時一些海外設計公司的介入,也對與宗教有關的旅游經濟的發展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